课程思政之优秀示范课程 |《农业政策学》:探索揭示党的“三农”政策规律的教学模式
编者按
为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加强课程思政经验共享,我们将持续推出课程思政之优秀课程案例、聚焦建设动态、特色项目展示等模块。
2021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北京高校、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我校经过评审,推荐7门本科优秀课程参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从本期开始,课程思政之优秀课程案例版块将陆续为大家展示这几门课程的风采。本期推出的课程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孔祥智教授及其教学团队讲授的《农业政策学》。
01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基本情况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孔祥智教授,团队成员包括长江学者仇焕广教授、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唐忠教授、毛学峰教授、柯水发教授、钟真副教授、王雨濛副教授、崔海兴副教授。
按照“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和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要求,以及学院“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本课程思政课题建设的目标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与时俱进”,为培养“知行合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经济管理卓越人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党的政策的深入理解。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党的执政理念角度认识农业政策问题、政策体系及其演变规律,掌握每一项农业政策的内容、产生原因及其演变,掌握农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把握中国农业政策演变的规律。
第二,教学团队深入研究一定时期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每一项具体政策的学习都能够联系到党的大政方针,加深对农业政策所处方位的理解。
第三,教学团队成员长年展开专题性的实地调研,为本课程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案例分析素材,展现党的政策实施的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小切口、深挖掘,从特殊现象中寻找普遍规律的能力。
02
课程思政:怎样做?
《农业政策学》是学生本科阶段的最后一门课,他们对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的政策已经有了初步掌握。这门课的教学团队长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针对高年级同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方法,即融世界观培养和方法论指导为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引导学生理解并支持党的农业农村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是党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相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相结合,将教学大纲分为三部分:一是导论篇,主要介绍农业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农业政策在党的大政方针中的位置;二是政策理论篇,重点介绍党的执政理念对农业政策形成的重要影响,不同时期农业政策与党的大政方针之间的关系,如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在各个时期农业政策中的体现;三是具体政策篇,阐述每项具体农业政策产生的背景、目标、措施、特点以及对实现党在这一时期奋斗目标的意义。
二是增加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展示实物教具,如讲到粮食政策一章时向学生展示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及各省的粮票(包括一套晋察冀边区的粮票),使学生对农村改革的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见图一)
图一:粮票
(2)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一项政策都请来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或研究部门的专家讲解政策出台及演变的过程,送学生到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部门参观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政策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见图二、图三)
图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现场学习
图三:在农业农村部现场学习与校友合影
(二排右二为政策改革司司长赵鲲)
(3)知名校友进课堂。每年都邀请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中农办主任陈锡文等来学院正式上课或作报告,要求本课程学生必须参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深化了学生对党的农业政策运行过程的理解。
三是课程内容实时更新,融入最新调研案例。申请人讲课内容包含的大量案例、数据,大多都是教学团队成员亲身调研所得,反映了党的农业政策运行的实际效果,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申请人与山东省诸城市长期合作,开发县域内城乡融合的“诸城模式”案例;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合作,开发县域内城乡融合的“郫都模式”案例。与安徽省桐城市合作,开发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桐城模式”案例。(见图四、图五)
图四:带领学生开发郫都模式
图五:带领学生开发桐城模式
四是实施小班教学,重视讨论环节。为了便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每次课在主讲老师讲解政策要点、政策工具的前提下由两位同学报告对该政策的理解,并外请政策制定部门的工作人员(多为校友)点评和讲解政策出台背景和演变过程。讨论时每一位同学都要发言,教师点评并参与讨论。
03
课程思政:特色及效果
(一)特色
一是教学设计突出农业政策的渊源和历史。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农业政策,要讲解其与同时期党的大政方针之间的渊源,对于实现同期党的目标的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二是教学资源多元化、现代化。充分运用学院庞大的校友资源,邀请知名校友进入课堂展开专题讲座、参与开放式讨论。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下属10余个单位的政策制定和研究人员参与教学。与地方农业农村局、农民合作社紧密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库。
三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工作的论述指导教学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十八大以来党在制定和实施中国农业农村政策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尤其是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政策的新特点。
例如,本课程第3讲“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讲话“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始,讲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过程,2013年9月考察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所时提出“三权分置”思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论断,讲述“长久不变”和土地私有制之间的区别。讲授粮食政策时,从总书记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到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讲粮食政策的沿革,以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意义。辅之以参加中央文件起草的外面专家的讲解,学生对于农业政策的理解就不会出现偏差。
(二)探索效果
通过上述方法开展本课程教学,学生培养效果显著,认识国情、理解乡村和研究农业的能力显著提升。学生普遍认为,农业政策学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纯粹的西方政策学的分析方法,讲清楚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期党要实现的目标任务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选择读研(《农业政策学》为本科第七学期学习课程)或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学,本课程学下来后,能够初步掌握10余个具体农业政策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过程,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老师和外请相关部门政策制定人员的点评,讲清楚了为什么要实施某项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的过程。本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举一反三,深化学生对不同时期党的奋斗目标任务的理解。
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法可以移植到本专业所有与现实问题相关的课程之中。
文案 | 教务处本培办